-
2019-05-20
-
2019-05-20
-
2019-05-20
-
2019-05-20
-
2019-05-20
更新时间:2019-05-19 16:39:10作者:王新老师
2019-05-20
2019-05-20
2019-05-20
2019-05-20
2019-05-20
2018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
高二语文试卷
答案:
一、
1、B(A.砌qì C.叨tāo D.螫shì)
2、A (B项,嘘—吁;C项,孽-蘖,胀—涨;D项,蔼—霭,其-齐)
3、D
4、B( A“呼之欲出”指画得十分逼真,一叫就会出来似的;B“口若悬河” :讲起话来滔滔不绝,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。形容能说会辩,说起话来没完没了。C“瓜田李下”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”: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。D、“芝兰玉树”比喻有出息的子弟。)
5、D(A、语序不当,“虽然”放“全国”之前;B、缺少主语,“自”放“《百年孤独》”后;C、“能否”二对一照应不周)
6、C
7、D
A项考查选择问句,应该先逗号后问号,把前三个问号都改成逗号。B项把《团结、友谊、交融、发展》中的书名号改为引号,因为这是一个主题,而非书籍名称;然后把“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”的引号去掉即可。C项考查引号与句号的综合应用,应把最后的引号内句号放在引号外,因为引文只是这句话的一部分。
8、C
9、A
10、C
11、A
12、C
二、
13、C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。“道学家的‘道貌岸然’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‘恭’”有误,从第三段“宋明以来,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,严于治家待人,不苟言笑,‘坐如尸,立如斋’,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,所谓‘道貌岸然’,指的就是这种形象”“表面上看,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,事实上,它不仅扼杀了个性,而且,也从根本上与孔子‘因材施教’的精神相违背。 ‘道貌岸然’,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”等句内容来看,道学家的“道貌岸然”和儒学的“恭”已是“貌合神离”了。
14.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。A项,“几乎所有的宗教”有误,文中主要论述了儒家相关的观点,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,又举了佛教的 “定”加以比较,但并未言及其他宗教。C项,“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,从而达到修身养性,规范行为的目的”有误,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“道貌岸然”与儒学的精神相背,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。D项“后来被儒家借用”有误,原文第四段为“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‘敬’来解释修身的手段,很可能是受佛教重‘定’的影响”。
15.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。从第二段“宋儒曾拿《礼》中‘执虚如执盈,入虚如有人’这两句话解释‘敬’”一句可知,“如果不理解‘恭敬’的准确意义,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,生出轻慢之心”与原文不符,更非作者的观点。
16、B
17、A“唱和的赠言”错,是诗集的序。
18、B雅:美好,正确,规范
19、C( A将要 B 竟然 C代词;副词,表猜测 D……的原因)
20.(1)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同等看待是荒诞的,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。
(2)学田(收益)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、培育人才的,怎么可以卖掉?
21.“飘忽的传说”是说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,雄心已经被消磨,就像看远古传说般地看待曾经的壮志雄心,飘忽迷离。
22.(1)插入回忆,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,书写月光下的恬静与诗意。(2)更能凸显“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”,衬托现在在城市“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”失落苦闷之情。(3)增加情感体验的真实性,更富感染力。
23.运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,“碎片”一词就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,形象可感;借助心理描写,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对五岁的“我”的关怀,表达了“我”在月光陪伴下的兴奋和快乐之情。
24.①主旨:表达了亲近自然、追求诗意的美好愿望,及对都市远离自然的无奈和叹惋。
②感悟:现在奔忙在喧嚣的城市,水泥高楼、灯红酒绿和繁忙工作遮掩了月光,让人徒生欣赏月光是“巨大的奢侈”之感,生活也远离了诗意。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灵魂栖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,不能因生活的喧嚣与繁乱而麻木了恬美与诗意的心。
三、
25.(1)既来之,则安之;分崩离析;大动干戈;祸起萧墙(2分)
(2)不一样。农民起义所提的“均”是“平均”之意,是站在穷人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;而孔子所提的“均”是指“各安其分”,即各个等级得到各自该得的部分,是站在富人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。(3分)
26、略
四、
27、略
彻里,是燕只吉台氏人。曾祖父太赤,曾任马步军都元帅,随元太祖平定中原,因为立有大功而被(元太祖)赐予徐州、邳州两州作为封地,彻里的曾祖父于是在徐州安下了家。彻里少小丧父,母亲蒲察氏用读书作为培养方式来教育彻里。至元十八年,元世祖召见彻里,彻里回答世祖的问题十分详备而且无懈可击,世祖对彻里很满意。彻里侍从世祖征讨东北边境归朝时,借着机会向世祖进言说:朝廷大军所经过的地方,老百姓无法承受大军的烦扰,老百姓(因此)受冻挨饿濒临死亡,(朝廷)应当加以救济施与。世祖采纳了彻里的建议,于是根据爱害程度的差异分别赐给边境受害百姓粮食、布帛与牛马,受害百姓因为彻里此举而得以幸存的人很多。至元二十三年,奉旨巡察江南。当时地方行省正在致力于整理财政,卖去所在地区的公田,用学田作价来缴纳官府(下达的征缴任务)。彻里说:“学田(收益)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、培育人才的,怎么可以卖掉?”彻里迅速而及时地制止了这种卖学田抵政府征缴任务的做法。彻里回到朝廷,把这件事汇报给了世祖,世祖皇帝赞许彻里的做法,并采纳了彻里的建议。
至元二十四年,桑哥任丞相,他推荐任用自己的朋党,查核全国的赋税,老百姓不能承受他们的掠夺所带来的痛苦,(因而)自杀或死于牢狱中的人能用百位数来计算,朝廷内外都因此浮动不安。朝臣们顾及与忌惮桑哥,都不敢向世祖皇帝进言。彻里竟然在世祖面前,一一陈述桑哥邪恶贪婪祸国殃民的情形,言辞慷慨激昂。世祖皇帝很生气,说彻里诽谤诋毁大臣,丧失了礼节规矩,命令侍从打他的耳光。彻里却越发奋力与皇帝争辩,而且说出:“我与桑哥并没有个人怨仇,我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行却不顾念自身(安危),正是为了国家谋划罢了。如果我(现在)畏惧圣上发怒却不敢再进言,那么奸佞的臣子能用什么办法得以铲除,老百姓(因佞臣当权)所遭受的祸患用什么办法得以消除!更何况(我因挨耳光而不再进言)就会使陛下留下拒谏的名声,臣私下里(为此)感到害怕啊。”世祖皇帝因彻里的一席话而醒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