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的崛起,正在重塑全球设计行业的规则。从生成图像、建模渲染,到交互系统与用户数据分析,AI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创作流程中。
但在设计教育领域,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正在被反复讨论:
当工具越来越聪明,设计的本质还剩下什么?
新航道AF国际艺术中心认为,AI不会取代设计师,但它一定会取代“只会做工具的人”。在AI迅速重塑创作边界的时代,AF以新航道的4R个性化学习理念为核心,帮助学生建立不依赖工具的设计思维体系,让“创造力”依然是作品的根基。
一、AI正在改变什么
在RISD、Parsons、RCA、UAL等国际顶尖院校的课堂上,AI已成为学生常规使用的辅助工具。
它可以:
-
快速生成视觉概念、材质模拟与场景预览;
-
通过算法分析用户数据,优化交互体验;
-
用生成式设计帮助学生探索更多设计可能。
但与此同时,招生官也愈发警惕“AI模板化”作品。
美国院校特别强调,AI可以参与创作,但必须体现学生的思考、选择与判断过程。英国院校更进一步,将AI视为“被反思的媒介”——要求学生在作品中讨论“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文化含义”。
换句话说,AI可以是助力,但不能是主角。真正的设计教育,要让学生学会驾驭技术,而非被技术定义。
二、AF的教学态度:让AI成为“思维加速器”
新航道AF国际艺术中心在教学中既不回避AI,也不神化AI。
AF导师团队认为,AI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快地实现概念验证,而不是替代他们的思维过程。
在AF的课程中,AI被整合进学生的项目流程中:
-
在Result阶段,AI协助生成设计草图或空间预览,加速原型构建;
-
在Responsibility阶段,学生必须解释AI使用的逻辑与伦理责任,确保原创性;
-
在Review阶段,导师带领学生分析AI输出与人类决策的差异;
-
在Reward阶段,学生将AI项目延伸为可发表的研究或展示作品。
这种方式,让AI真正成为思维的外延,而非创作的替身。
三、美国与英国院校的态度:同一问题,不同方向
在美国院校中,如SVA、CCA、ArtCenter等,AI被视为设计流程优化的工具。学生被鼓励用AI提高效率,但必须保持人机共创的清晰逻辑,强调“为什么这样用”。
而在英国,如RCA、UAL等,AI更多被纳入批判性研究的范畴。学生常常以AI为主题,探讨其对社会、伦理与文化认知的影响。
这两种路径的共同点是:无论AI多强,思考力始终是核心竞争力。
四、AF的教学实践:保留思维的温度
AF导师们发现,AI最大的风险不是取代,而是让学生变得懒惰。因此,AF的教学重点是“让学生重新掌握思维的主导权”。
-
AF要求学生在项目报告中清晰标注AI的介入环节,明确人类思维与算法生成的分界线;
-
每次项目展示,都要解释“为什么使用AI”“AI帮助你验证了什么”;
-
导师在一对一辅导中,引导学生在AI辅助下重构创意逻辑,培养判断力与批判力。
这种训练方式,使学生的作品既具技术前瞻性,又保有人类思维的温度与逻辑深度。
五、结语
AI可以生成图像,却无法生成灵魂;可以模仿逻辑,却难以理解价值。
新航道AF国际艺术中心相信,AI时代的设计教育,关键不在于“会不会用AI”,而在于“是否能在AI之外继续思考”。
依托新航道的4R个性化学习体系,AF让学生在Result中体现逻辑,在Responsibility中体现立场,在Review中保持判断,在Reward中实现真正的创作价值。
工具会更新,但思维不会过时。
AF帮助学生做的,不是追赶AI,而是让他们成为AI之后仍然被需要的设计师。